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家教加盟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苏州家教网
电话 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3003327838
师资力量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梦溪笔谈》二则-- 苏州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您当前位置:苏州家教网 >>教师频道>> 教案>> 初一>> 语文
《梦溪笔谈》二则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8-7-4 阅读:4863次 【字体:

《梦溪笔谈》二则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伟大著作的两篇短文。

  【学习要点】
  1、熟读课文,识记文中的重点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文学常识。
  3、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文分析】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

  字词: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元丰:宋神宗赵顼(xū)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也写作“虸蛇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狗蝎(xiē):即蠷螋(qúsōu),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huì):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rǎng):庄稼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

  结构: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

  探讨:
  师:本文虽短,但是含意很丰富,正可谓“言简意赅”。我们先看一下几个字的妙处。
  师: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峻形势。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就和英语中的将来时和完成时的区别一样。
  师: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生:“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
  师:分析的很好,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还有一个字我们也要注意,就是“岁以大穰”的“以”字。
  生:这个字也有妙处吗?
  师:对,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不肯)而获得大丰收。由此可见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师: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生:我想这篇课文启示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比如,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
  师:对,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

梵天寺木塔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字词: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fàn)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钱鏐(liú)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指钱俶(tì)(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yí):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qì):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胠箧(qūqiè):撬开箱子,这里指箱子。履(lǚ):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

  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

  探讨:
  师:本文可以看作是一个小故事,故事反映了工匠喻皓在建筑方面高超技艺。大家想一想,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
  生:我认为这主要是作者成功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哦,讲一讲。
  生:好的,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出喻皓的高超的才能。最初“塔动”可以说是故事的起因,问题出现后,“匠师”的回答表明了“匠师”是从以往的经验来考虑问题的,而以往经验这次竟然不灵了。“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无计可施的样子,不得已“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并“贻以金钗”,请教塔动之因。喻皓听到后,“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一个“笑”表现出喻皓的从容,胸有成竹。“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无计可施的神态形成对比,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来说是多么的容易。而喻皓的方法和“匠师”相比,更说明了“大师与小匠”的区别啊!
  师:说的很有道理。本文除了成功突出喻皓的高超的技艺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很出色,你觉得本文的哪一个人物塑造的最成功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匠师”。
  师:为什么呢?
  生:本文除了在塑造“匠师”的笔墨比较多外,“匠师”的形象也最为丰满、可爱。最初面对“塔动”的问题,他的回答显出很自信的样子,但是他的经验没有产生效果,塔“动如初”,此时作者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能够想到他着急的样子。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即希望得到别人帮助,又爱面子的“匠师”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师:很好,看来你对本文把握的不错!

—---------------------------------------------------------------------------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课外拓展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他根据在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和军事工程中计算土方和用料的方法,经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隙积术”。这是计算长方台形垛积的一种方法,是求积方法的新创造。沉括在数学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会圆术”。这是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求弓形弧长的近似公式。

  沉括多才多艺,是一位博学之士,他的《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质、地理、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广博的知识,是沉括刻苦学习得来的。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在《中国算学之特色》一书中,对沉括的评价是--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沉括,像他这样如此多才多艺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惟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沉括可算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还把沉括的名著《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全书所论及之科学技术内容极为广泛,据英国专事中国科技史之大家李约瑟博士统计,书中有关科学技术之条文有207条,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内容包括有天文、历法、数学、地质、地理、地图、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

  在天文方面,记述有作者改进浑天仪、浮漏、圭表之事迹,开了宋元时代天文仪器改革之先锋。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改进后的浑天仪,连续对北极星进行3个月之观测,绘制星图200余幅,得出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之结论;利用改进后之浮漏,进行长达10余年之测量,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论。对岁差、日月五星之运行、二十八宿距星等,亦均有所论及。

  在历法方面,记述了作者主持编订《奉元历》之始末。民间天文学家卫朴之成就和在改历中之贡献。又论及历代历法之疏密,以及历法推步之术。书中所记载的“十二气历”,以节气定历,为一纯阳历制度,乃对传统阴阳合历所作的一根本性变革,是作者之首创。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削伯纳历,与此相似。

  在数学方面,记述有作者首创之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为一种求解垛积问题的方法,属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之范畴。会圆术为一种已知弓形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办法,属于求解高次方程的问题。这二种方法,开辟了中国传统数学新的研究方向,对宋元时期中国数学的高度发展,其功甚大。

  在地质、地理、地图方面,记述有浙江雁荡山“峭拔险怪,上耸千尺,弯崖巨谷”,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等地貌特征,指出此乃流水之侵蚀作用所造成。又记述了河北太行山之山崖间,往往衔蚌壳之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从而推断这里为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乃泥沙淤积而形成。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木屑、面糊和熔蜡,以及用木刻等方法,制作立体地理模型,并被推广的情形;还有作者“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绘制天下州县图“宁令图”的情况。

  在物理学方面,记述有指南针乃方士(即风水先生)利用铁针磨磁石磁化所发明,当时有四种使用方法,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悬丝法,并指出指南针不全指正南,而常微偏东,指南针有指南、指北二种。这是关于指南针发明、应用,及地球磁偏角之发现的重要史料。又记述有作者关于球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凹面镜照物时,有一处叫“碍”(即焦点),在此点之上照物无所见,在此点之外照物成倒像,在此点之内照物成正像,并用小孔成像、细腰鼓、船上橹担等现象作比拟,来解释凹面镜成像原理。指出凸面镜只成小于原物的正像,并解释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的道理。此外,还记述有演示月亮盈亏的模拟实验,演示声音共振的实验。对于海市蜃楼、虹、雷电等现象,以及透光镜,也都有所记述,并进行解说。

  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钢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又记述了石油、井盐、池盐,以及青堂羌族的冷锻铁甲法。

  在农学、生物学方面,记述有不少作物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分类,并对一些古生物进行了考证,使这些早已灭绝的生物让人们有所了解。

  在水利方面,记述有作者在汴河分段筑堰,逐段进行测量,测得从汴京(开封)上善门起,经420公里,至泗洲(今江苏洒洪)淮河口,水位落差64.95米的事迹。又记述有当时木工高超在治理黄河时,发明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对于槽渠复闸、苏昆长堤和淤田法等,亦皆有所记述。在印刷技术方面,记述有庆历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以及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这是关于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建筑学方面,记述有著名匠师喻皓加固杭州梵天寺木塔的事迹,以及其所著建筑学专著《木经》的片断。《木经》早已佚亡,人们仅藉此方知这部重要著作,并了解其内容之一斑。

  在医药学方面,记述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并阐述了食物、药物、空气进入人体后的运转过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又记述有大量植物、矿物药物的特征、性味、来制和功效。以及用药配方的原则。

  对于全书所记述的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当然不可能予以一一列述。但从上列各端,即可看到本书科学价值之高。可以说,本书反映了11世纪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之典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111喻 皓  喻皓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是浙江杭州一带人,他的生卒年代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由于他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又勤于思索,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宝塔是一种宗教象征的高层建筑。我国建塔历史悠久,是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开始的。喻皓继承、发扬前人的建塔技术,尤其在建造木结构高塔方面更有创造性的发展。

  当时,宋太宗赵匡胤想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建造一座大型宝塔,就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能工巧匠来到汴梁,其中就有喻皓,并受命主特这项工作。喻皓不敢怠慢,他根据汴梁的气候特点,认真构思,还先造出一个宝塔模型,征求意见。

  根据模型,塔身八角十三层。各层的截面由下而上逐层缩小,使塔成尖锥状。归时有一位叫郭忠恕的画家提出这个模型逐层收缩的比率不太妥当。喻皓很重视这个意见,对模型的尺寸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修正,然后才破土动工。
  在广大工匠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到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一座雄伟壮丽的八角十三层琉璃宝塔拔地而起。这就是著名的开宝寺木塔。

  该塔高三百六十尺,约合110米,是当地众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构造最为壮丽和精巧的一座,令人赞赏不已。

  可是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十分奇怪,便去向喻皓请教。喻皓向大家解释道:“京师地势平坦,又没有山阻挡,西北风便一直吹来,刮风多,风势大,故把塔身略向西北倾斜,就可以抗住风力。不到百年,估计可在风的作用下恢复到直立位置。”

  大家听了,很受启发。原来喻皓在设计时,已经把气候条件计算在内了。不幸的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这件艺术与科学的精品竟毁于火灾。

  无独有偶,在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的玉泉寺,山门外还有一座高21米的13级如来舍利塔。当人们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塔身略向北偏,经测量倾斜1.5度。原来这里冬半年北风很强,当时的工匠根据气候特点建成了斜塔。此塔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至今已近千年,铁塔经受了考验,至今巍然不动。

  到了现代,建筑科学已经肯定风力是建筑物承受的一种主要外力,叫风荷载就能设计出造价合理、外形美观、适合应用的建筑物。俞皓早在千年前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将其应用于设计中,这在建筑学与气候学上都是伟大的创举,是科学史上永垂不朽的事件。

  我国的古代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到宋朝,木结构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并且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体系。但是当时这种技术主要靠师徒传授的办法来传播,还没有一部专书来记述和总结这些经验,以致许多技术得不到交流和推广,甚至失传。为此,喻皓决心把历代工匠和他本人的经验编著成书。他写作态度非常认真,据说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还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考虑怎样进行总结。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木经》三卷。

  《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这书后来失传了。根据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简略记载,《木经》对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规格和各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例如,厅堂顶部构架子尺寸依照梁的长度而定,梁有多长,规定相应的屋顶多高,房间多大,椽子多长等。屋身部分,包括屋檐、斗拱的规格和尺寸都依柱子的高度而定,台基的规格和尺寸大小也和柱高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些知识一直为后人广泛应用。喻皓在著作时,努力找出各构件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对于简化计算、指导设计、加快施工进度是很有帮助的,也是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有意义的尝试,表明喻皓是很有科学头脑的。

  《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大约一百年后,由李诫编著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的《营造法式》一书,关于“取正”、“定平”、“举折”、“定功”等部分就是参照《木经》写成的。

  喻皓,这位杰出的工人建筑师对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上一条新闻: 《天上的街市》

  • 下一条新闻: 《宇宙里有些什么》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关于我们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扬州聚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培优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东环路50号 邮箱:service@0512jj.net 苏州大学生家教群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4
    举报